最近一资深大平台出现硬负面——重大自融嫌疑,让一众很懵逼。投资人:这么大的平台都有问题,还有哪家能投?行业人:“这么一大平台,我一直拿他当(品牌运营)标杆……”
这家平台声誉良好,品牌、交易规模、行业评级都在行业前列,用常规的衡量平台安全与否的标准,这家平台绝对属于中上。
但被证为自融的依据、资料很硬实,单纯指责报料人故意黑平台这类反驳是比较难让人信服的。
暂且不说平台最后结果如何,但有此一次惊吓,投资人也对网贷平台自融担忧:说不定哪天自己的平台就“自融”了。
我该如何去自查平台是否有自融呢?
01
自融一般有两种情况:1自身平台运营资金紧缺,平台发假标融资拿来自用;2资金融给平台关联实体企业用,资金左手倒右手。
这两种情况笼统来说都是自己拿去花了。如此的话,钱是否能顺利回来全凭借自身道德约束,所谓风险控制根本无从谈起。
总之自融是一个有经营风险,又带“蒙骗”道德风险的事。
好,怎么判断一家平台是否有自融情况?
看标的:
1)标的是否真实
如果标的造假,借款企业为假。没有疑问,钱一定是流到见不到光的地方去了。
2)借款企业或个人是否与平台关联
借款企业、个人与平台关联,那也就相当于让网贷平台作为一个融钱圈钱工具,企图给自身无限资金支持。
3)单个或几个借款主体是否大额、频繁、反复借款
平台天天借款都有同一个主体,或者似乎上次借的钱期限还没到,又来借钱了。那很明显,不是自己在融钱,就是造了一个空壳在融资。
02
这几个点估计,有投资人已经在不同地方看到过。但关键是具体如何操作呢?怎么才能确定标的是否真实呢?怎么才能知道借款方与平台是否关联呢?怎么知道平台有单个或几个借款方反复借款呢?
对于网贷行业还有不少的初级投资者,姑且对这进行科普一下。
查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,输入借款企业全称,看系统是否能查到。不能查到,那说明这个企业根本不存在。
如果能查到,那么看看这家借款企业成立时间,如果借款企业成立时间与借款时间出奇的相近。这很大程度上是平台为造一个空壳来融资的。如果是真实借款企业,一成立就来借钱,正常的平台哪敢借呢?
如果借款企业成立时间与借款时间没有疑点,那么看该公司注册资金变更及年报情况。如果这家平台在借款的前夕突然增加注册资金,这大约也只是走走形式以迎合平台的风控之于借款企业的标准;另外,查看企业在公示系统的年报,对比平台对借款企业的信息披露,看企业营收、利润是否造假。
(这里有个问题是,平台对借款企业名称不披露怎么办?那么就搜借款企业的介绍内容。通过介绍内容也不难找到企业全称。)
另外看平台是否为空壳,必须要查询其企业地址。发达的地图工具就发挥大作用了。百度地图上有全景工具,打开查询企业所在地址,就能看到企业经营所在地的实地现场。
如果一家借款千万的企业,实际经营地址所显示不过是街边的小铺面、空楼,甚至荒芜人烟的地方,那多多少少都半存在问题。(当然有条件的,还可以直接到实地,地图毕竟只能细致到街道大楼。)
03
如果以上都没问题,那么基本可以进入第二点。
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借款企业的同时,查询网贷平台所在公司(全称)的工商信息。对比两者的法人、股东情况。两者法人与股东有一致或者交叉情况(当然还有亲属关系的也视同关联),那么很明显,平台与借款企业存在关联关系。
如果有平台或企业股东背景里有公司代持现象,代持公司背景也要一探究竟。
04
对于第三点:单个或几个借款主体是否大额、频繁、反复借款。这个相对容易。在平台查询标的的融资信息即可,看到很多标的融资描述信息,借款人描述信息都是一致的。那基本可以判断是同一主体。
同一个或几个主体融资额度大、频繁反复、时间相隔很近,甚至这些相同的主体融资额度占整个平台的同时期的融资比相当大。
那么,好的是这家平台借款人过于集中,坏的就是平台在自融(自己圈钱自己花),当然前者的风险也不低。两者情况都值得投资逃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