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东象棋冠军刘云龙天生脑瘫,由奶奶养大。17岁获得第一个象棋冠军,18岁开始读书认字,21岁鼓足勇气去上学,爱好写诗。他想自力更生,便沿街叫卖,希望给奶奶一个幸福的晚年。他接受过别人的帮助,只想也能为别人做点什么。

他叫刘云龙,微信名是阳光凯勒,问他这个名字是否有什么意义,他说自己18岁才开始读书认字,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海伦凯勒自传,他给自己设计了独特的座右铭:脑瘫人生,人生不瘫。
被嘲笑的童年
他想用象棋证明自己
刘云龙1985年出生在丹东的一个普通家庭,全家人抱着喜悦迎接他的到来,可是,刘云龙却被检查出患有先天脑瘫。父母相继离开,只留下他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。
刘云龙家附近有一个下象棋的高手,于是刘云龙开始偷学棋艺,有时候在棋社里一站就是一天,回家躺在床上全身疼得都动不了,可是他还是默默地坚持了很多年。
努力总有回报,2001年,刘云龙在丹东举办的“棋艺杯”全国象棋比赛中取得了少年组第四的成绩。2002年,他在一场丹东市千人棋盘大奖赛中,拿到了他的第一个象棋冠军。
自食其力
用行动诠释“自强”
偶然间看到的有关脑瘫患者自强的电视节目,让刘云龙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。可他已经18岁了,却连拼音都不会。奶奶的文化水平不高,他只能自己买了一本字典死记硬背。21岁时,他鼓足勇气去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,表示自己想读书,居然很幸运地被学校接收了。学习期间,他的多篇文章在各项比赛中获得了奖项,同时他也开启了自己创作诗歌的爱好。
一步步走来,刘云龙的野心开始变得更大。他想要自力更生,不再依靠别人生活。刘云龙悄悄拿着自己平时攒下的几十元钱,去批发了几把扇子,站在路边鼓足了勇气,用自己不太清楚的声音叫卖。没想到初战告捷,他的扇子很快就卖完了,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自食其力的想法。虽然因为他的情况,做生意的时候不可避免要遭遇异样的眼光,但是刘云龙看到更多的是鼓励和肯定。
现在刘云龙通过自己的努力,已经能负担起自己和奶奶的生活。虽然很辛苦,但他说:“奶奶为了照顾我,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,现在我想给奶奶过一个幸福的晚年,她养我长大,我陪她变老。”
做义工
脑瘫患者没什么不同
刘云龙这样的身体状况,能做到自食其力已经算是自强,但是他依然觉得不满足。他接受过别人的帮助,总想着自己能为别人做点什么。一次和一位同样患有脑瘫的朋友聊天,他才知道原来脑瘫患者也是可以尽己所能去做义工。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,他加入了第一个义工群。八年来,刘云龙参加过大大小小各种义工活动——捐助困难学生、去养老院照顾老人、帮助残疾人……
有人劝他何必这么累,他的情况不用别人帮助已经很了不起了。刘云龙说,自己也是想借着自己的行动,消除人们对脑瘫患者的误会。脑瘫患者智力并没有什么问题,只是有语言障碍和因为运动神经障碍造成的四肢不协调,智商和情商都和正常人没什么不同,所以他可以做到。